返回

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意见

各学院,校行政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意见》业经2009年第三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六日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关于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两个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评建整改工作,巩固评建成果,高质量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学校决定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重在改革创新、重在内涵建设、重在特色发展的原则,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通过本科教育优质工程(463工程)的实施,逐步构建起具有我校特点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教育教学条件完备、先进,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符合学校定位、特色鲜明;课程资源丰富、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科学完善、执行严格规范;学风明显好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建设项目和成果奖励,使我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主要内容
  本科教育优质工程是学校近四年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其内容概括为推进4项改革、加强6项建设、强化3项保障的“463工程”。
(一)推进4项改革
  1.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载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鼓励学院探索定制式、CDIO工程教育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状况,结合我校实际,本着有利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有利于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原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急需人才;明确专业服务面向和学生就业面向,盯紧“出口”,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优势,办出特色,使每位毕业生都能掌握一把就业的钥匙;进一步完善、落实学校制定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进一步完善招生模式和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断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和多样化的人才成长培养体系,力争在该领域获得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改进考核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研究,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我校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计划,力争在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至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继续深化主要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施重点基础课程建设计划,认真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和校园网,创新教学模式,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改革。要注重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支持并精心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大学生科技与创新教育活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及各项文化活动之中。
(二)加强6项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实践、外语四种能力。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骨干教师“国外高级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派部分学科带头人到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做高级访问学者,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教师培养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促进教师深入基层,到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进行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按课程群建设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建设专业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育思想观念先进、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对教学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把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作为团队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达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学校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力争1-2个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继续开展校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引导他们加强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从中选拔推荐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努力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
  2.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使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面向行业的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出专业特色方面取得突破,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适当增加行业和地方紧缺人才的专业招生规模。积极参加教育部工程领域的专业认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威认证工作,通过专业建设与评估,努力实现3至4个国家级、10至15个省级和30个左右的校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3.加强课程建设。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和重点基础课程建设计划,继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办法,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课程的系列化建设,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保障网络教育资源投入,丰富课程资源库,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支持平台,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通过课程评估,逐步构建起“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3门国家级、20门省级和60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大力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累计学分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建设更多的、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争取有1-2个实验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实施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计划(SRIT)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训练计划,鼓励各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组成研究团队,拟定研究性学习或创新性实验的课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5.加强学风建设。以制度作保障,以教风促学风,以考风促学风,以管理促学风。建立完善学生学习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教师要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加强课堂管理;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严格考核,及时通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生管理人员要侧重从日常教育管理方面抓学风建设,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与学习相关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进程,及时与学生本人及家长沟通,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动态监控,真正形成 “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
  6.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完善院部教学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加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做好教育部专业评估的准备工作;坚持领导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学生定期信息反馈、教学督导等办法,对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和管理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加强教学状态调查及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为学校加强教学工作提供翔实、多维度的信息和措施建议;严格执行各种评估的程序和规定,逐步建立起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3项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研究优质工程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优质工程的日常工作。各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单位优质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
  2.强化制度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逐渐建立起教学质量工程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措施、评价措施、激励措施,建立责任体系,狠抓落实。每年对相关单位的任务落实情况、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与考核。相关单位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落实建设的主体,形成各显其能、优胜劣汰的机制,确保本科教育优质工程顺利实施。
  3.强化经费保障
  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按照统一规划原则,突出项目管理理念,根据项目实施内容按年度分配专项经费,使本科教育优质工程顺利实施。各负责单位要专款专用,确保每项经费投入收到实效,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经费,开展院级优质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四、任务分工落实
  1.任务分工
  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开展要与学校全局工作紧密结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分析,协同开展,全面实施。按照“统一领导,归口负责”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按照“计划、实施、调整、提高”四个步骤进行任务部署,在过程中不断推进和完善,使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任务分工见“本科教育优质工程任务分解表”。
  2.任务落实
  各负责单位、各职能部门、各院部要结合学校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在充分调研、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和阶段实施方案,每个方案不仅要明确目标和任务,更要提供建设的理念、思路、方法、步骤、主体、责任,计划内容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本科教育优质工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重点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和时间安排得当,要注重科学性、实效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考核验收
  (1)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实施时间为4年,每一工作年度为一个实施阶段,每个实施阶段要有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根据《本科教育优质工程任务分解表》,各负责单位2011年对子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总结,并报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各负责单位制定的子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实施方案以及中期总结材料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3)2013年对所有子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附件:
  1.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2.本科教育优质工程任务分解表
  3.本科教育优质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附件2: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张新义
  副组长:杜瑞成、谭秀森
  成 员:邹广德、吕传毅、迟沂军、刘明永、刘国华、战化军、康保江、刘 昕、刘元义。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邹广德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序号
子项目
牵头部门
责任人
协助单位
完成时间
1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务处
邹广德
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及各学院
2013年
2
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
教务处
邹广德
各学院
2013年
3
主要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务处
邹广德
相关学院
2013年
4
大学生素质拓展
团委
刘明永
学生工作处
教务处
各学院
2013年
5
师资队伍建设
人事处
刘国华
教务处
各学院
2013年
6
专业建设
教务处
邹广德
各学院
2013年
7
课程建设
教务处
邹广德
各学院
2013年
8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教务处
邹广德
团委
各学院
2013年
9
学风建设
学生处
迟沂军
一年级工作部、教务处、团委、各学院
2013年
10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教务处
邹广德
各学院
2013年

 

附件3:本科教育优质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
每年派出40~80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名校找名师进修助课,利用半年时间系统学习1~2门课的教学体系,用5年时间培训300名课程负责人或培养对象。
2
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每年派出30~50名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社会体验,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用5年时间培训200名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
3
名师名课示范计划
每年邀请10~1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来校进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示范课、专业教师培训,以期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4
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计划
按照省、国家两级,涵盖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等培育建设项目,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
每个专业遴选3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实验、实习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学校专项经费支持,学院经费配套,建设周期四年。
6
重点基础课程建设计划
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学生受益面广的主要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遴选20门左右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与资助,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7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结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鼓励学院探索定制式、CDIO工程教育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遴选10个左右的专业或项目进行重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