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心理学领域里,有一种时尚、时髦的词语,叫“阳光心态”,已成为领导干部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免既有花香鸟语,也有风霜雨雪、潮起潮落;既有缘来缘去,也有分分合合、矛盾对峙。所有的美好不可能都属于一个人,所有的如意不会时时刻刻与人生相伴。惟有以“阳光心态”看人、看事、看事物、看待一切,微笑地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才想得开、看得开,生活才有意义、价值,人生才有成就、辉煌。生活因炽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信心而似火样红,激情因焕发而创造未来,原因在于心态营造今天、明天,成就事业、创建伟业。心态是我们调控人生的控制塔。拥有“阳光心态”,笑着对待他人,笑着面对生活,笑着活下去,就一辈子有快乐而不遗憾。心态的不同会导致人生的不同。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决定事业。人,经过修炼具备了“阳光心态”,它会驱赶世间的黑暗,照亮心中每个角落,影子就会永远被甩在身后。党政干部有了“阳光心态”,就能依靠它走向社会、走向工作、走向前程,走向辉煌,拥有美丽的人生。
“阳光心态”要有一颗“淡泊心”。“阳光心态”之所以需要淡泊之心,在于惟淡泊则心境具有平和之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养性,内圣外王。庄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体现了人的豁达与智慧: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荣辱得失看得很淡,把人生的价值放到“庙堂”和“忧民”的大背景下,是一种忘我的平和;诸葛亮主张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是一种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淡泊一词是指人的心态平和守静,不慕虚荣,不迷名利,超凡脱俗;“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是只想到他人的利益,对个人的利益看得很少、很淡,展现的是一种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讲的是为老百姓要讲大公、纯公、一心为公,把自身的富贵与贫贱看得无所谓。在古代,两袖清风者,均为淡泊,于谦是也。为人正直者,可称淡泊,包拯是也。为国为民而不图报者,可称淡泊,孔明是也……。再者,当你听到经典淡泊话语,心灵不为之互动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东观汉记·郑均传》有:“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宋·秦观《送蔡子襄用蔡子俊韵》有:“故人淡泊出天性,鹪鹩巢林一枝足”。 “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己以恭俭为先”。 明·薛宣《读书录》有: “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等等。淡泊文化的心理释怀,是“阳光心态“之源,它不仅益于人生的无私、淡泊,也益于人生的平凡、平静。当今是繁华喧嚣的世界,物欲横流的社会,要保持一份悠然、一份逍遥,不堕红尘、不逐名利,殊大不易。淡泊人生,就要用“阳光心态”看待、对待人生。淡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人性的自然回归。要真正认识到:淡泊像清风明月,淡泊像冰心玉壶,淡泊像碧翠幽芳,淡泊像寒潭绿透,淡泊像一首诗,淡泊像一支歌;选择淡泊,就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保持一颗平淡之心,使之从容淡定,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党政干部应以“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红叶白云两悠悠”为品德、为崇高、为自豪、为豪迈,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淡泊观、价值观。
“阳光心态”要有一颗“透明心”。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政干部要有一颗“透明心”。阳光是片天,心底无私使人生充满向往。古人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底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鲁迅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当今,“透明度”已不再仅仅是物理光学领域的专用名词,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政治生活中的用语。有了“阳光心态”的“透明心”,就有了“敞开心扉给人看”的坦然,“半夜不怕鬼敲门”的底气,习惯于群众较真的素质,从而做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养成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不仅做到在公众场合、有人监督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特殊场合、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8小时内外一个样,不放纵不越轨,不做违纪违规之事。人受“透明心”支配,才能光明磊落。党政干部面对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要有明确的立场、态度、原则、党性,对上级不阿谀奉承、不阳奉阴违、不虚报浮夸;对下级不蒙骗、不欺诈;对同级不虚伪、不“设防”,更不阳奉阴违、当面敲锣背面击鼓、人前竖拇指人后耍刀子,惟一的是公开、透明、明亮、光亮、气正,办事不暗箱操作。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商鞅深知“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之理。领导干部要善于打破神秘主义的面纱,让阳光成为开展工作的良好习惯。常言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寻私不如寻思,求名不如“求明”。领导干部有了“阳光心态”和“透明心”,对生活、对生命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成大器、成大业、成大道,提升人生境界,才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大,缔造属于自己的阳光生活,走向阳光未来。
“阳光心态”要有一颗“情趣心”。情趣来自于人的心态,心态又决定情趣。由“阳光心态”派生出的情趣,才是健康情趣。人的生活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志趣和爱好,它是一个人内在情感和心理需要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爱好,但情趣与爱好的健康与否,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修养、情趣雅俗、品位高低。高雅的情趣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庸俗的情趣往往与“低级趣味”、“堕落”、“腐化”等丑陋的生活态度相联系,它让人玩物丧志,损害身心健康,丧失志向。生活情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党政干部的人生情趣并非小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历代王朝的更迭,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揭示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在历史上,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毛泽东历千难万险,亦百折不挠,胸怀宽广……所以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诗句;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有万里长征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待到山花烂漫时”的豁达一笑。恰恰相反,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难免物欲横流,利欲熏心;崇尚“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消极人生观,难免醉生梦死,花天酒地。北宋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党政干部只有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才能在那些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作风和行为方式面前,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欣赏追求,就不会在斛筹交错中浪费光阴,更不会在纸醉金迷中耗费生命。由“阳光心态”产生的“情趣心”,才能内心充满健康和希望,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不会抱怨生活的清贫,而在金钱的诱惑面前难以自持;不会停止精神前行的脚步,而贪图眼前物质的享受;不会沉溺于灯红酒绿,而丧失心灵的安宁;更不会自怨自艾,消极堕落,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找到心灵的安慰,激情饱满、积极向上地生活。
“阳光心态”是一颗“宽容心”。人具备了“阳光心态”,其心就宽容了。据史记载: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这就是一种“阳光心态”折射出的“宽容心”。“宽而栗,严而温”;“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显然,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宽容别人的心,心胸应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宽容之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品德、美德。党政干部有了宽容之心,志向就会变得更高远,心胸就会变得更广阔,性情就会变得更豁达,情绪就会变得更愉悦。“以度量容天下”,无疑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人才,成就事业。回首历史,不难看到,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具有大度能容的胸怀。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李世民重用政敌的重臣 魏征,创造了唐朝的辉煌。身经百战的将军粟裕,“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常自谓:“沧海一粟”,诚见其气量与品格。党政干部要有“砥柱中流降怒涛,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襟怀,“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情操,“浩浩长江不拒细流,茫茫大海接纳百川”的浩气,“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雅量。在这里,党政干部要宽容同志、部下之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领导干部最大的智慧莫过于善于发挥下属的智慧,最大的才能莫过于善于运用下属的才能。一个人在工作中出现缺点、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对党政干部而言,做人、做事、做官,要讲究宽容、大度、礼让。对别人不妥之言不计较,容得下话;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容人之长;对别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短;对别人的错误不记旧账,容人之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知人者人恒知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经常看到别人的长处,体谅别人的难处,宽容别人的短处,多想别人的好处,;这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宽容如水,它给人以温柔;宽容如火,它给人以温暖;宽容如诗,它给人以激情。宽容是幽深古井中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宽容是倒映在大海中的那一碧万倾的蓝天;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阳光心态”是一颗“宁静心”。“阳光心态”来自于对宁静的认识、理解、付出;靠的是对事物“宁静”的沉思、思考、深悟;“宁静”是“阳光心态”之魂。对于静心的作用,古人早有论及。庄子说,“嗜欲深,天机浅;静悟,见天机”,认为唯静方能领悟天机;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被很多先哲奉为金科玉律。宋代大文豪苏轼说:“欲令词语妙,只需空且静。”宋代大儒家朱熹主张:“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梁启超说:“每日静坐一二小时……他日一切成就,皆基于此。”“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段佳话同样归功于“静”。道家曰:“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本质上就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内部规律,是说我们办事应顺势而为,不能逆向而动,更不能与之相悖。生命之树不但有绿叶,更有花朵。对工作、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就少一份厌烦,多一份奉献、就少一份怨言,生命枝叶就会自然展开,生命之花就会自然绽放,同时,你也会因此拥有博大的胸怀,装得下万事万物,实现真正的心态宁静。宁静,它是一种如画的境界,它使我们人品高尚、睿智猛增;宁静,它是一种典雅的气质,它使们们树信心、长锐气;宁静,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使我们明规律,争主动。宁静使人安宁娴静、朴实恬淡,如一只入画的飞鸟,似一排古翠的苍松,抑或波澜不惊的大海,又是纹丝不动的泰山,或如一首轻柔歌曲在幽谷中低吟,更犹一幅绿色画卷在眼前呈现。其实,“宁静”是一种涵养,是一种气度,由修炼而得。宁静与浮躁相反。凝神静气,沉潜海底,认真思索,探求人生的轨迹,探求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取胜之基。心浮气躁,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只知眼前,不知将来;稍有业绩,便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傲睨群雄,唯我独是,此皆浮躁之气,是失败之因。成功者静气也,失败者躁气也。先成功而后失败,是先宁静而后浮躁;先失败而后成功,是先浮躁而后宁静。痛定思痛,思索失败的症结,静中方能悟因果。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讲到:“清静为天下正”。静能增慧,静能开悟,内心保持一片“静土”,与无限智慧相触。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内心宁静、安详对于治国安邦、治家立业的重要性。“宁静”是一个人品性修养、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宁静”是一种理智,是自我克制、自我提高的“法宝”。“宁静”就是保持无贪、无欲、无求,心静如水的一种平淡之心、淡薄之心。有的同志会认为,这不正是孔子鼓吹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消极观点吗?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宁静”是相对欲而言,宁静的目的在“守静”,就是守住自己的思想意识,守住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守住做人的道德、为官的准则。大千世界,红尘滚滚,诱惑多多。对党政干部而言,要思想入静,坚持宁静,永葆守静,心无旁骛,方可正常工作与生活而妥当地处世。宁静与守静是联在一起的。先有宁静,然后才有守静,通过宁静达到守静之目的。“宁静”的目的,是守住自己的思想“阵地”,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守住为官做人的根本,守住做人的原则,也就是要管住自己,约束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常言道:心不静则欲不止。能不能“宁静”,就是能不能守住自己,保持一种平淡之心,这是检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尺度”。善于“宁静”,是善于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管住自己。“宁静”,是一种风范,一种品德,也是自我斗争,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防止党员干部变质、“翻车”的必要手段。当今,面对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的侵蚀,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党员干部能不能“守静”?能不能保持青松的挺拔,水的纯净?能不能守住心灵、思想上这块“净土”?这是判断我们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根基牢不牢,判断我们政治立场坚定不坚定的有效“试题”。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人心浮躁的时代,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心中有定力,让志向不受外界的干扰,才会从喧嚣中获得宁静,才能活得尊严、正直、充实、轻松,才能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宠辱不惊,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