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手机依赖症与心理孤独感

手机在当代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专属,然而就在手机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一种随之而来的心理病--手机依赖症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台湾有70%的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征兆,70%的韩国大学生呈现手机中毒症候群。我国的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如突然忘记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容忍,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人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研究显示,频繁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孤僻的,不合群的人得了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可能性更大。

   工具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包括:失控性(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不能自控),戒断性(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逃避性(利用手机逃避孤独,焦虑等现实问题),低效性(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效率)。

   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比自己的预期要长,甚至有50%的大学生因时间花费在手机上而影响睡眠。超过50%的大学生报告没有手机会感觉失落,一段时间没有看短信或者没有开机,40%的大学生就感到焦虑不安。说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的比较普遍的。根据dsm-4有关成瘾的诊断标准,手机依赖者的比例达到30%(高于香港),原因与手机功能日新月异变化有关。因为这些年手机功能飞速发展,除了基本打电话,发短信的联系功能外,更具有打游戏,播放音乐和视频,发微博,浏览网页等许多新功能,大学生在享受新的手机功能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倾向。

   从手机依赖倾向的特点看,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在性别,新老学生没有差异。而理科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超过文科学生,原因可能是理科生的学习压力大,专业性质枯燥,不善和人打交道,处理复杂人际关系能力上不如文科生,加重了他们的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有可能更容易形成对手机的依赖。这些与国内关于理科生的部分人格性质和网络成瘾密切相关的结论一致(笔者:理科生比文科生容易得心理障碍,也是一个治疗方法提醒)。

   孤独感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孤独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处在自我统一确立的时期,内心充满成长过程中的冲突和不安,尤其当发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现实难以达到一致时,痛苦和迷茫使他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需要情绪迁移。从手机的特点看,手机具有功能性,可操作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独有特点,而且手机的基本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孤独所引起的焦虑。手机迎合了大学生的心态,自然就成为他们寻求解脱,排谴郁闷的小贴士。特别是那些因为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孤独感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他们就经常使用手机来排解或者回避孤独,从而对手机形成依赖。说明,是否可以通过避免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来预防手机依赖倾向的产生。